主页 > 随笔散文 > 正文

为什么东北林区菌类植物多(为什么东北林区菌类植物多呢)

2023-10-26 18:25:50 来源:华泰文学 点击:19
为什么称东北、西南和东南华南是我国的三大林区

森林是由很多很多树木组成的。它们有高大的乔木、矮小的灌木丛、还有争奇斗艳的花草。咱们国家森林覆盖面积在世界上是第四位。森林种类很多,它们主要在东北、西南、东南、华南这几个地区,人们称它们为我国的三大林区。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先说东北林区吧,它素有“绿色宝库”之称,资源十分丰富,是咱们国家最大的林业生产基地。这里生长着许多珍贵、稀有的树种。例如:云杉、红松、椴树、白桦、落叶松,还有被称为“长白山独生女”的长白松等。再说西南林区,那里峰峦陡立,峥嵘险峻,有不少的原始森林。被誉为“植物王国”的西双版纳和著名的“世界屋脊”都在这里。这里有珍贵树种,如水杉、银杉、银杏、珙桐、雪松等。最后说东南华南林区,它的森林是最大的,在全国名列第一。不过这里大都是解放后林业工人营造的,和原始森林比它们就像“小弟弟”一样。它们主要有铁杉、黄山松、板栗、金钱松、马尾松、柑桔、竹等。在这三大林区中,都有珍贵、稀有的树种,各种树木比较多,种植面积大,所以人们称这三个地方是我国的三大林区。

雨后天晴,树林里会长出很多蘑菇,这是为什么?

蘑菇是用孢子来繁殖后代的菌类。细小的孢子落到泥土里或者朽木上,不会马上发育,直到获得充足的养料和水分后,才会长出菌丝。蘑菇菌丝能像网一样散布在土壤里或者木头上,吸收水分和养料。等到获得足够的养分和水分后,菌丝上就开始长出一个个小球。小球长得非常快,不久就能钻出地面,一下子伸展开来,长成一个个蘑菇,所以下雨后,树林里蘑菇长得又快又多。

蘑菇做为大家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食用菌,有很多无毒性的种类或是大家饭桌上的特色美食,蘑菇由于其特有的味儿被很多人所钟爱,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会太难发觉,在夏季雨后,地底就会生出许多的蘑菇,实际上这也是有缘由的。

蘑菇是劣等的菌类植物,它的繁殖只能依靠孢子,孢子落在哪儿,就在哪里繁殖蘑菇。掉入土壤层的孢子会造成菌丝,并由菌丝消化吸收土壤层中的水份和营养物质,随后造成最开始的蘑菇子实体。这子实体块头很小,一般压根不易发觉。

到了雨天,它会吸满水,其块头也便会迅速地发展壮大、高挺起来,像一把把小伞一样遍布于路面。因此,下完雨后的蘑菇就尤其多蘑菇是劣等的菌类植物,它的繁殖只能依靠孢子,孢子落在哪儿,就在哪哪儿繁殖蘑菇。掉入土攘的孢子会造成菌丝,并由菌丝消化吸收土壤层中的水份和营养物质,随后造成最开始的蘑菇子实体。

蘑菇身体内没有胡萝卜素,自身不可以生产制造食材,只有从枯树或绿色植物的干枝枯叶上汲取现有的食材,因此多发育在湿冷的山林下或草地上。蘑菇没有根、茎、叶,都不造成种籽,关键靠造成一种称为孢子的繁殖体细胞开展繁殖。孢子又小又轻,非常容易散播起来,落到自然环境合适的地区,就萌生出线状体,叫菌丝。

求助各位初一地理不错的大哥大姐,告诉我三大林区的特点!!

我国的三大林区

我们伟大的祖国辽阔广大,自然条件优越,树木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常见的树木就有五千多种,是世界上树种最多的国家之一。

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区,一般称为东北林区。这里,林区绵延几千里,形成一片树海。因为这里在祖国的最北部,接近寒带,所以耐寒的针叶对最多,是我国唯一的大面积落叶松林地区。主要的树种有红松、兴安落叶松、黄花松等,也有属于阔叶的树的白桦、水曲柳等。东北原始森林里的树木葱郁茂密,遮天蔽日,站在森林里,只有中午很短的时间内才能见到阳光。因为树木长得很密,所以树木都争着往上长,树型挺拔高大,有的高达三十多米,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东北林区的木材蓄积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

西南林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和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的横断山区,以及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等地区。这里山峰高耸,河谷幽深,山麓有滔滔江河,山沟有股股泉水,山脚和山顶高差悬殊,气候也随着高度变化,真是“一山有四季”,所以树的种类特别多。山下和各地里生长着常绿阔叶树,山腰上是落叶阔叶树,再上面就是针叶树。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高山栎、云南松等,这些树也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还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木等。解放后,在云南省还营造了成片的橡胶树和咖啡树,成为我国重要的热带经济林区。

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属于我国第三个大林区——南方林区。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生长条件良好,树木种类很多,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还有我国特有的竹木。这个林区南部,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宝库,经济林木更是丰富多彩,有橡胶林、肉桂林、八角林、桉树要等,后面的三种经济林,盛产名贵的药材和香料。祖国的宝岛——台湾省的森林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樟树是宝岛的特产,它的枝叶可以提制樟脑。台湾省的樟脑产量,最高曾达全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被誉为“樟脑之乡”。

除了以上三个林区外,解放后,广大人民群众响应党中央关于“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积极造林、护林、封山育林,不少荒山秃岭变成了“远山森林绿,近山花果香”的绿化山区,特别是在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还营造了大片的防护林和经济林。

地理问题

森林是物种多样性表现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据估计,地球上有500万~3 000万种生物,其中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已经定名的物种仅为140万~170万种,大部分的物种尚属未知。热带森林是物种分布最丰富的地方,虽然其面积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7%,但却拥有一半以上的物种。热带森林物种之多,有时令人难以相信:在秘鲁的热带森林中,一株豆科植物的树木上可发现43种蚂蚁,分属于26个属,相当于英伦三岛全部的种类;加里曼丹一带的雨林,在10片1公顷的标准地上,有近700种乔木树种,几乎和北美的种类差不多;在中南美洲1平方公里的热带森林中,经常可看到有几百种鸟类和几千种蝴蝶、甲虫和其他昆虫。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热带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是由于水热资源丰富及生态多样性引起的;而脆弱性在于热带土壤养分储量少,大部分养分储存于森林的各种动植物中。由于森林破坏(年毁林面积达18×106~20×106 hm2)、草原垦耕、过度放牧和侵占湿地等,导致了生态系统简化和退化,破坏了物种生存、进化和发展的生境,使物种和遗传资源失去了保障,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因此,森林消退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大威胁。如果一片森林面积减少为原来的10%,能继续在森林生存的物种将减少一半。同时,森林占陆地面积的1/3,其生物量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60%。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及其群落的种类、结构和生境具有多样性,也是动物种群多样性赖以存在的基础和保证。

森林生态系统包含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和多种多样的生活型。我国是生物种类极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物种数量约占世界物种总数的10%左右。全国约有种子植物320科、3110多属、约2.5万种,其中草原、荒漠、沼泽和高山植物约6000~7 000种,其余几乎都属于森林植物区系。我国是森林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世界裸子植物共有11科,除南洋杉科以外,在我国都有分布,并且大多数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尤其是针叶林的主要树种。

中国也是世界上野生动物丰富的国家之一。现知我国陆栖脊椎动物有2000多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其中鸟类比例最高,依次为兽类、两栖类和爬行类。森林是它们的主要栖息地和分布区。昆虫的种类约占动物种数的80%,数量异常庞大。据国内外多数昆虫分类学家较保守的估计,世界昆虫至少有150万种以上(也有人乐观地推测全世界的昆虫可达3000万种)。我国约占世界昆虫种类的10%,即15万种以上;但已定名的仅约4万种,只占总数的1/4强。

一、森林的植物环境

(一)植物的基本类群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于气候和地质条件的不断变化,有些植物衰亡了,有些则繁盛起来,同时不断产生新的植物种类,构成了现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植物界。现在已知植物约50万种,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千差万别。通常将地球上的植物分成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等类群。从植物体的外形观察,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和地衣,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称为低等植物;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都有根(苔藓植物只有假根)、茎、叶的分化,称为高等植物。

森林植物是与森林组成密切相关的植物。广义上讲,森林植物包括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狭义的森林植物仅指种子植物中的木本植物。森林植物不仅向人类提供衣、食、住、行诸多方面的物质财富,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其环境效益。因此,保护森林植被、保护森林植物物种和保护环境,已成为森林植物研究的重要目的。

1.藻类植物。藻类植物一般都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自养生活。其大小和形态结构差异很大,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如海带、发菜等。藻类植物多生活于水中,陆生的较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

2.菌类植物。菌类植物在水、空气、土壤以及动植物的体内都可生存。其形态多种多样,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有些体积很小,约为1μm,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有些体积较大,肉眼可见。绝大多数菌类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异养植物,以寄生或腐生的方式,吸收现成的养料来维持生命。有些菌类植物是有益的,如固氮菌,可提高土壤肥力;有些可药用、食用或工业上用,如青霉素、放线菌。

微生物包括真核生物的真菌、酵母,原核生物的放线菌、细菌及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和噬菌体。

全世界真菌约有25万种以上,有人保守估计约50万种(也有人估计全球共有真菌150万种)。近200年来,约有10余万个真菌种名发表,被承认的约6.9万种,其中1/5是地衣型真菌。我国(包括台湾省的4000种)已知真菌约 7000种,不及我国估计种数的10%,仅相当于印度已知种数的一半。全世界已知的70余目真菌中约有50目在我国基本上无人问津。在20余个已有人研究的目中,有半数仅涉及其中若干科或属。在真菌中,种数最多的属子囊菌亚门,约为3万种,其次为担子菌,约有1.6万种;半知菌大约有1.7万种,接合菌与鞭毛菌

我国各地已分离出26属3000多株酵母,占全世界酵母总数的40%。

在大自然中,原核生物不像动植物那样,有明显和严格的地理分布。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其中包括动植物难以生存或完全不能生存的地方,都会有这类生物。它们不但大量生存于一般环境中,也广泛生存于许多特殊环境中,称为极端环境微生物,如嗜盐、嗜碱、嗜高温、嗜酸等微生物。人们对原核生物物种的认识存在差异。由于原核生物缺乏化石资料,而且所获取的原有材料和现有的生物技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人们对物种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种”的数目归类在各个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其总的趋势是从认识原核生物的个体表型特征到逐渐认识其群体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直至认识到控制表型特征的遗传物质(DNA)的本质特性,并且进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物种从“人为种”趋于“自然种”。

3.地衣。地衣是藻类和菌类的共生体。真菌菌丝围裹着藻类细胞,通过菌丝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类,供给藻类生活并保障藻类在环境干燥时不致干死。藻类具有叶绿素,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分,供给自身和菌类生长的需要。地衣根据生长状态分为三大类:壳状地衣、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地衣对空气污染非常敏感,当空气中含有极微量的SO2等有害气体时,就会逐渐死亡。地衣具有很强的耐旱和耐寒的能力,它能生长在裸露的岩石、树皮和土壤上,能使岩石逐渐风化形成土壤。

4.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最原始的陆生类群,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型。大多数苔藓植物需要潮湿的环境。其植物体的结构简单,矮小,是最简单的绿色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还常常是森林中的地被物,能反映林地的状况和森林特征。苔藓与地衣一样,对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起着先锋作用。

5.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具有比苔藓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性,一般是陆生,少数为水生。有根、茎、叶的分化。也有维管束结构,担负着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输送。蕨类植物的外形与种子植物相似,但它不产生种子,而是以孢子繁殖。蕨类植物是森林植被草本层的重要组成成分。一般有蕨类植物生长的地方表示土壤比较肥沃。

6.种子植物。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复杂、最进化、结构更完善、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类群,也是现代地球适应性最强、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类。种子植物中有不少种类是我们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其最大的特征是以种子繁殖。根据种子有无果皮包被,种子植物又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类;根据习性,可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两类。草本植物为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地面不具宿存的茎。木本植物按习性又可分为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都是多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次生木质部,是森林组成中的主要部分。

(1)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都是木本,且多为高大乔木或灌木,稀为木质藤本。其中大多数是常绿植物,为林业生产上的主要用材树种,也是纤维、树脂、单宁及药用等原料树种。主要特征是,胚珠外面没有心皮包被,因而形成的种子是裸露的。次生木质部具管胞,稀具导管,韧皮部中没有伴胞。叶多为针形、条形或鳞形(稀为其他形状),所以把这类树木又称为针叶树。花球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风媒,稀虫媒传粉;胚珠裸露,无心皮包被。种子有胚乳,胚具2至多数子叶。

裸子植物发生发展的历史悠久,最早出现约在34 500万年前至39 500万年之间的古生代泥盆纪,历经古生代的石灰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的第三纪、第四纪。随地史气候多次重大变化而演变更替,繁衍至今。现存的裸子植物中有不少种类,如我国的银杏、油杉、铁杉、银杉、金钱松、红松、杉木、水杉、水松、红豆杉、榧树等都是第三纪的孓遗植物。

裸子植物现存12科71属近800种,广布于世界各地。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常组成大面积森林。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现存有10科33属约202种33个变种。常见的种类有苏铁、银杏、松、杉、柏等。

(2)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发展到最高等的类型,是适应陆地生活条件最完善的一类植物。被子植物最显著的特点是,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特有的生殖器官——花,又称有花植物。典型的花由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雌蕊由心皮卷合而成,主要特征是胚珠包被在子房内,不裸露。传粉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而子房发育成果实。种子包被在果实内,种子有胚乳或无,具子叶2或1枚。乔木、灌木、草本或藤本的木质部常有导管和管胞(少数原始的科中无导管),韧皮部具筛管和伴胞。单叶或复叶,网状脉或平行脉,叶形多宽阔,故这类树木常被称为阔叶树。

被子植物较裸子植物进化,最早出现于中生代侏罗纪,自白垩纪末期及第三纪,繁衍极盛。在现存的植物中,被子植物在种数、个体数上占有极大的优势。全世界约25万种,分别隶属于424科。我国约277科2600余属,约3万种,其中木本植物约8 000种,乔木树种约3 000种,重要经济树种约 1000余种。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大田作物、果树、蔬菜、药材、木材、纤维等绝大部分都来源于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根据种子中子叶的数量又可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为乔木、灌木或草本。茎内维管束成环状排列,有形成层,木本植物茎中有年轮。叶为网状脉。花通常为4~5基数。胚具2子叶。双子叶植物在全世界约有 355科,约 20万种;我国约228科,2万多种,其中木本植物约7 000种。

单子叶植物为草本、灌木,稀为乔木,常浅根系。茎内维管束散生,无形成层,一般无增粗生长。叶为平行脉。花各部常为3基数。种子的胚常具1子叶。单子叶植物在全世界约有69科,约5万种;我国约47科,41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约200种。在林业上以棕榈科及禾本科的植物经济价值最高。

(二)森林植物

森林中的植物根据其所处的地位可以分成林木、下木、幼树、活地被物和层外植物。

1.林木。林木指森林植物中的全部乔木,或称立木。构成上层和中层林冠。在森林中,株数、材积和郁闭度最大的和次大的乔木树种分别称为优势树种和亚优势树种。优势树种对群落的形态、外貌、结构及对环境的影响最大,故又称建群种。株数、材积和郁闭度较小者称为伴生树种。由一个乔木树种组成的林分或混有材积不足全林1/5的森林称为纯林。由2个或2个以上乔木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其中每个树种的材积不到全林的4/5。

人工林多为纯林,而天然林中混交林较多。但在立地条件极差的地方,如只有少数树种能生长的干旱、寒冷地区,则往往形成纯林。另外,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搁荒地上,先锋树种侵入后也多形成纯林。纯林容易发生病虫害、火灾等,长期在同一块地上培育纯林还易引起地力衰退。树种搭配适当的混交林,可提高林分的生产力,也可提高森林环境的稳定性。混交林中按乔木树种的质量和经济价值分为主要树种和次要树种。主要树种质量高,经营价值大,是经营对象,又称目的树种;次要树种又称非目的树种,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个森林中的主要树种可有一个或数个,在数量上可以占优势,也可能不占优势。优势种是数量上的概念,而主要树种是经营对象上的概念。

2.下木。下木指森林中的灌木和不能长到乔木层的小乔木树种。

3.幼树。指一年生以上(幼苗除外)尚未达到乔木层高度一半的幼龄树木。

4.活地被物。指林下生长的小灌木、草本植物、苔藓、地衣和菌类。

5.层外植物(层间植物)。指林内的藤本,附生、寄生和半寄生植物等。它们不能形成单独的植物层,而是分散依附于其他层次之中。

竹是中国南方森林中主要的植物成分。按它们的高度可分为乔竹、灌竹和藤竹。竹干高大的乔竹可以形成纯林或与其他树种混生而形成混交林。竹干矮小的灌竹成为下木的组成部分,细长的藤竹则为层间植物。

森林的植物组成因地形、环境的影响和人为的干扰而有巨大的变化。在新生代第四冰期,中国植物受到的影响要比欧洲和北美小得多。华东、华中、西南的亚热带地区由于没有受到冰川的直接影响,古老树种如苏铁、银杏、水杉、金钱松、鹅掌楸和水青树得以保存下来。中国的森林植物组成也因此而比欧洲和北美复杂。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在中国,由北向南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森林植物的种类也随之增加。如在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林中,0.25 hm2地面上的高等植物有30~40种;而在云南南部热带林内的同样面积上,高等植物多达130种。由东南沿海走向西北内地,雨量逐渐减少,由湿润地区逐渐过渡到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森林植物组成也相应趋于简单。在山区,由低海拔地带向高海拔地带,气温逐渐降低,雨量增多,森林植物种类也出现递减的趋势。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和复杂的系统,具有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结构和功能。这一系统以乔木占优势组成的各种森林植物群落为标志。

(三)世界森林的地理分布

现在世界森林面积约为(40.3×108)hm2,占陆地总面积的30%左右。由于气候,特别是热量、水分及二者配合状况的影响,森林在世界上分布很不均匀,类型也极为复杂多样。随着海拔升高而引起的热量和水分的重新分配,导致森林群落分布的垂直地带性。纬度增高,则热量依次递减;经度不同,则湿度和降水量有很大差异,这又导致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一般将北半球及热带范围(包括南回归线以北)划分为四大森林地带。南半球(南回归线以南)陆地面积小,植物区系与北半球迥然不同,划作一个大森林地带区。

1.北方针叶林带。俄罗斯称泰加林,意即沼泽林。这一地区因到生长季节积雪消融,林地湿如沼泽而得名。美国则称其为北方森林。位于北半球50°以北,与冻原带连接。中国的大兴安岭属于这个带。气候特点是夏季温暖而短暂,冬季严寒且时期长;年降水量为300~600 mm,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树种组成简单,通常由云杉、松树、冷杉和落叶松等属组成大面积纯林。主要的伴生阔叶树种是桦树和杨树。在这个森林地带内,至今还保存有大面积的原始林。

2.温带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带。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在北纬30°~60°,甚至更北。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有明显的温暖的生长季和寒冷的休眠季。落叶阔叶树的季相反映了这种季节性的气候,但也有许多针叶树分布,部分地区则以针阔混交林形式出现。主要组成树种有,落叶阔叶树如山毛榉属、栎属、栗属、桦木属、赤杨属、槭树属,以及椴树属、白蜡树属等。该带内存在很多针叶树种,如松属、铁杉属、圆柏属、花旗松属、侧柏属、扁柏属等。它们在有些地区形成大面积纯林,如美国西部的花旗松、黄松、西部白松、东部白松等。这个地带因处于历史悠久的农业地带,原始林受到破坏,森林分布很不均匀,也不连续,人工林比较普遍。

在前述的两个森林地带之间,存在北方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相混合的过渡地带。

3.亚热带森林带。又称暖温带森林。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到北纬35°,带内降水量及季节分布差异很大,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森林分布不广。主要有两大类型:

(1)分布于大陆西岸及地中海沿岸的冬雨型森林 这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和多雨。在地中海沿岸的主要树种是木栓栎、刺栎和油橄榄。在美国西部主要是密花石栎、黄背栎、加州月桂及西洋腺果梅等。

(2)分布于大陆东岸的夏雨型森林 如中国东部、日本及北美洲东部地区,雨量较多,雨季与生长季一致,森林发育良好,有高大的常绿阔叶树。特别是中国东部除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的常绿树种外,还有许多亚热带常绿树种。在亚洲亚热带林范围内,还广泛分布散生竹类。北美洲的亚热带树种较少,主要为常绿栎类,竹类则更少,但有许多针叶树种如松科的松属,杉科的柳杉、水杉、落羽杉,柏科的柏木、扁柏属等。

4.热带森林带。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在这一辽阔范围内因降水、气温的差异,又可分为三大森林类型:

(1)热带雨林 年降水量一般在2 000mm以上,无明显的旱季。树种极多,但也有一些单优群落,如亚洲由龙脑香科树种组成的森林,南美洲的毛拉豆林等。

(2)热带季雨林或热带季风林 雨量在1000~2 000mm之间,有明显的旱季。旱季有部分树木如柚木、木棉等落叶树种。在亚洲还广泛分布丛生竹。

(3)热带干旱林及稀树草原 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下,树种常有刺或树冠扩展,分布稀疏。

5.南半球森林带。此森林带含南回归线以南除南极洲以外的陆地,包括南美洲、非洲南部和大洋洲。此带的森林面积不大,分布于沿海或山地,树种与北半球的差别明显。阔叶树主要为分布于澳大利亚的桉树属和假水青冈属;主要针叶树南洋杉属及贝壳杉属是南半球所特有;罗汉松属也以南半球分布为主,北半球较少。

(四)中国森林地理条件的特点

根据全国第四次(1989—1993年)森林资源清查成果和台湾省森林资源现状统计结果,全国林业用地面积为(26 289×104)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3370×104)hm2。按有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计算,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3.92%。在有林地中,林分面积(11370×104)hm2,经济林面积(1610×104)hm2,竹林面积(390×104)hm2。森林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比较偏僻的东北和西南山区。西北地区的覆盖率则不到1%,甚至许多地方无林。

气候水热条件是影响森林分布和林木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我国400mm降水量等值线沿大兴安岭西坡向西南至喜玛拉雅山山脉东段,其东南面季风区域就是宜林气候区域,其西北面为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从热量看,日平均气温≥5℃为林木生长期。不同森林类型森林树种的地理分布与两个气温限间的天数有明显关系,同时与最冷月、最热月和极端低温有关。

各地区的降水量,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各地,年降水量一般为1000~2 000mm。愈向东南则雨量增高,冬季最少月降水量也有数十毫米,干燥度一般为0.5~1.0,无明显旱季。东北、华北、云南高原和川西高原等地,年降水量一般为600~1000mm,主要集中于夏季,旱季显著,或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干燥度一般为 1.0~1.5。西部半干旱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400mm或200mm以下,干燥度1.5~19.0以上,不宜树木的生长。

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很明显。山地寒温带是森林分布的上限,其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自北向南和自东向西部增高。例如:在东部湿润气候区的山地寒温性针叶林的分布上限,在寒温带不超过1000m,在温带为1100~1800m,在暖温带为 2000~3500m,在亚热带为3000~4200m,在热带为2800~3800(或4000)m。森林垂直带结构也自北向南复杂化。在半干旱和干旱山地,森林断续地分布于2000~3000m的中高山北坡,甚至缺乏森林。

土壤是生物—气候的产物,有其本身的发育过程和特性。与上述森林气候带相适应,从北向南主要的土壤类型依次是:漂灰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呈酸性—强酸性反应。石灰岩母质是影响树种分布的重要因素。

东部的山地丘陵是森林主要分布地。山坡谷地形成多种多样的生境,影响森林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深山峡谷往往是珍稀和残遗植物的隐藏地。

我国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由南往北递减。这种水热分布规律决定着我国森林的地理分布格局。因此,我国森林的自然分布及类型主要决定于下列地理因素:

第一,气象因素。我国东部由北到南不同的气候带决定了大的森林类型,并且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全国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由森林气候(年降水量400mm以上)转向草原和荒漠气候。但新疆天山承受西来的大西洋水分,阿尔泰山承受北来的北冰洋水分,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部承受西南来的印度洋水分,使得这些地区也出现不同类型的森林。

第二,地形因素。我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m。从此向北、向东和向南,高度逐渐下降至平均海拔1000~ 2000m;再向外伸展为东北、华北、江汉、江淮的平原以及浙闽、两广南部的丘陵和三角洲等,平均海拔降至500m以下。这样的梯级高差影响气候,从而影响森林分布和森林类型。同时多列东西向的山岭和一些基本上南北向的山系也改变着季风的方向,致使由北到南的温度和由东到西的降水量出现明显的阶梯界限,森林植被类型也随之而有差异。

第三,地理位置因素。我国北部林区与世界北方针叶林带相接;南部与东南亚及大洋洲热带林通连;西部与中亚相连并与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相通。这样的地理位置,为我国孕育和保存丰富的森林植物种类和森林类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漫长的历史过程和众多的人口,我国平原盆地的森林早已被开发成为农业用地;其周围丘陵山地的森林也受到严重破坏,但有较大面积的人工林(包括竹林)。气候比较干旱和陡坡地形上的森林,一经破坏,就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山地土层瘠薄或基岩裸露,成为荒山。

(五)中国森林地理分布

森林是地理现象。有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就有什么样的森林。我国地域广大,地形条件复杂,自然条件多样化。所以,我国的森林种类很多,几乎有世界上的各种森林类型。森林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在此侧重介绍水平地带分布。

1.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混交林。它是世界的北方针叶林带向南的延伸部分,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丘陵区。这是我国最北部的森林区。这一地区地形起伏小,坡度缓,山顶浑圆,一般海拔1100m左右。土壤厚度不均,有岛状永冻层。森林覆盖率为 53.6%,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年降雨量为350~500mm,降雨期主要集中于植物生长的7、8月份。该地区特点是兴安落叶松是优势成林树种,占森林面积的70%;其次为桦木林、樟子松林及少量蒙古栎林、山杨林、红皮云杉林,是落叶松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各树种多构成单层纯林,结构简单,层外植物不发达,并具有较多的温带森林植物成分,如北五味子、刺人参及槭树等。

向南逐渐过渡到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森林是典型的针阔叶混交林,森林的组成树种比较丰富;多数山地海拔在1000m以下;年降雨量600~1000mm,由长白山向北递减。这里是我国的第一大林区,森林茂密,长白山中高山(1000~1800m)有较多的针叶纯林,针叶树除红松外,主要树种还有红皮云杉、沙冷杉、臭冷杉和鱼鳞云杉等。绝大多数为针阔混交林。混生的阔叶树种有枫桦、辽杨、春榆、千金榆、蒙古栎、椴、水曲柳、黄波萝、白桦、胡桃楸、槭、山杨等。针阔混交林采伐后,通常形成以栎树林、山杨林、白桦林等为主的次生阔叶混交林。红松阔叶林集中分布在小兴安岭,是本区的代表类型。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此区域北到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南到淮河、秦岭,西到兰州和陕西、山西中部,东至沿海海岸。雨量400~800mm,集中在夏季6—8月,冬春季干旱。开发较早,平原、平地已成为农业区,森林受到严重的反复破坏,而气候条件仍属森林地带。只有少数深山区还有栎、桦树、山杨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和油松、侧柏等针叶林。海拔1000m以上为山地针叶林,主要树种有云杉、臭冷杉、长白落叶松及山杨、桦树。原始林极少,次生林比重大,很多次生林演化成多代萌生的林分;一些地方沦为荒山和石质山地。落叶栎类分布面积广,松类到处可见,松、栎纯林较多,偶有云杉小片林。落叶松林在本区海拔高处生长良好,干旱阳坡多栓皮栋和侧柏林。荆条、绣线菊等灌木是森林进一步破坏后形成的。杨、柳、榆、槐、臭椿多散生于四旁。人工栽培的板栗、核桃、柿、枣等被称为木本粮食和木本油料树种。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大致位于淮河、秦岭以南到南岭南麓一线,宽约1000km,由台湾至云贵高原之间有800km,是北半球亚热带森林的重要部分。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500mm,具有发育良好的常绿阔叶林。本带北部的落叶阔叶树种较多,常绿阔叶树主要有壳斗科、樟科、茶科等。南部则有热带树种的侵入。有很多中国特有树种及经济树种和散生竹种,如毛竹、淡竹、桂竹等。海拔800~1000m以上属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该地区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以栲槠、青冈、石栎等为主。遭破坏后成为次生林,马尾松、苦槠、枫香、落叶栎和竹等即迅速发展,其中以马尾松最占优势。如果次生林再被破坏则成为次生常绿灌丛。再经破坏,则成为野古草、白茅、山黄草等高草地。

由于云贵高原地形抬高,自然条件的变化,中国亚热带东部与西

植被对野生菌的影响

野生菌一般生长于云南松、高山松、占风松等针叶林和混交林地带,单身至群生。野生菌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各地所生长的植被的不同也就带来了野生菌的种类多样化。

一般来说,野生菌生长受到气温、日照、地势、周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并且不同环境下生长的野生菌氨基酸、蛋白质等有效成分含量不同,铜、锌等微量元素的种类与含量也不同。

大型野生食用菌生长在林区,生长的环境受污染少或有的地方生长环境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外界污染,因此天然的大型野生食用菌是绿色食品,也是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丰富和脂肪含量极低、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较多的保健食品。

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森林类型、土壤种类以及独特的立体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产量大。占了全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中国食用菌的三分之二。

更为具体来说,不同的野生菌有不同的生长环境。

1、鸡枞菌是云南著名野生菌品种,鸡枞产季为每年的六至九月,多半生长在未受污染的红壤山林的半山坡上。

2、白葱菌生于柞、栎等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地上,单生或群生。

3、牛肝菌生长于海拔九百米至二千二百米之间的松栎混交林中,或砍伐不久的林缘地带,生长期为每年五月底至十月中,雨后天晴时生长较多,易于采收。

4、松茸菌,在云南松茸常单生至群生,分布于海拔1600-3200米的温带,寒温带的云南松、华山松与栎树、杜鹃等混交林的密林中地上。与东北的生于红松、赤松中略有不同。多生于20-50度山坡上,土壤中性,有深厚的腐殖质。与云南松、华山松、栎属的须根发生共生关系,形成菌根,菌根常形成蘑菇圈。生在大松树与栎树、杜鹃等密林中的缓坡上,一般6-11月间出菇,8-9月间为出菇旺季。在云南出产橙盖鹅膏的地区多出产松茸。与松属、云杉属、冷杉属、铁杉属的一些树种形成的外生茵根关系。

5、干巴菌又名松毛菌,每年7~9月生长在马尾松树下。

8、青头菌主要生长在树林中的草丛中,每年6~9月出茹。刚出土时有点像球形,以后逐渐展开呈扁圆形。菌帽质地坚固,呈青绿色和白色混合状。菌肉色白质嫩,香气芬芳,含蛋白质、钙、磷、铁、硫、胺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9、虎掌菌生长于高山悬崖的草丛深处,云南只有楚雄彝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的少数地方生长。这种菌无盖无柄,在菌体上长满一层纤细的茸毛,呈黄褐色,并有明显的黑色花纹,形同虎爪,因此得名。

10、羊肚菌产于青藏高原甘孜地区、大理地区、丽江地区和迪庆藏族自治州。菌肉细嫩,食味香甜鲜美而富有营养。羊肚菌表面呈黑绿色网状,为椭圆形,略似羊肚,故得其名。

东北适合种植什么菌类

只要是中低温型的菌类。东北都可以种植。例如平菇。金针菇,鸡腿菇,杏鲍菇,滑子菇,双孢菇,榆黄菇,香菇,黑木耳等等都可以。而且有些品种已经成为东北的特性商品。

哈尔滨那个医院治疗小孩癫痫病好

哈尔滨那个医院专治癫痫病

哈尔滨去哪里治疗癫痫,癫痫治疗很靠谱

哈尔滨癫痫那家医院好,治疗效果怎么样

哈尔滨那家癫痫医院好,治疗癫痫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