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经典文章 > 正文

我们的孤独,在纸上相遇

2022-03-30 21:40:31 来源:华泰文学 点击:7

这一年我21岁,没有耀眼的成绩,没有出色的才能,幻想着写一本载满青春回忆的小说,记住几年前的感动,记住已经忘了很久的纯纯的感觉,把想法告诉朋友告诉家人换来的却是心知肚明的“呵呵”,那几个晚上挑灯夜战,把能想到的浪漫情节凝结成短短的几万字,写了又看看了又写,被代入自己设置的情节,随后又快速跳出被大众化的套路扼住想象。

十几天后,开始力不从心,到底写的是自己还是只是想编个略带青春气息并且毫无技术含量的故事,被自己问住,随后便在不懂自己的怪圈里搁浅,但凡牵扯到意义的时候,这件事基本上就该寿终正寝了,结果确实是这样,一段故事刻意的去描写润色,记录的过程中难免加入自己主观的想象,尤其如果把自己当主角,那这个故事的生命力也仅限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了。

我想起了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有念大家日记的习惯,所以那个时候基本上不会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是把一些琐碎的小看法添油加醋往日记里倒,现在每天必发的微信段子也由此而来。语文老师念到我的日记时,总会加一句:这样的文字只有xx能写得出。被表扬的我其实已经乐开花但还是要谦虚着洋装淡定。

十几岁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老师可能不是觉得我文采好,而且我编段子的套路正和她意。那时最爱杨红樱,她的青春校园系列看了又看,所以在作文的时候也会刻意的模仿她的幽默,并且得到了认可。

上了初中迷上了郭敬明,写起作文来也是极尽华丽,把能想的修饰词尽可能的全堆上去,高中老师每次叫我起来发言后会表扬我文采好,但是在作文本又会批下文章修饰过重等等评语,那时候只是一头扎进小四的深渊昏天黑地,全然不顾老师的看法,显然老师的潜台词我并没有懂。走自己的路让自己说去吧,执拗叛逆把这句话奉为真谛并且一意孤行,我想这大概就是青春期了。

然后漫步在大学校园里,带着耳机,单肩包,偶尔停下来看看路边的公告。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小清新的事了,浪漫而不与人分享,把心事敲在电脑上,把想法抛给漂流瓶,微博里的腥风血雨把自己隔离,校园里的甜甜蜜蜜与水蒸气一起在阳光下蒸发,看看周围完全陌生的同学,然后带上耳机继续沉浸在自己的手上的象牙塔。书,永远都是最珍贵的食粮,在这里经历过欢欢喜喜,在这里没有人懂你,你也不用谄媚的只是为了交一篇实践报告而附庸风雅。所有一切与你无关,单纯到你完全可以把自己当做一个过客从书里走一遭。

于我而言,情商或许与年龄成反比,第一次买你的书看了三遍,最后一次看的时候在家里躺在床上,听着略微伤感的歌,至今已想不起伤心的理由,但就是看着看着透明的液体流到嘴角,看了看没人进来然后悄悄擦去。无关乎情节只是惊讶有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竟然会写到自己的心坎儿里,愿我以后像你一样贱狗般的活着。

有一段时间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总是想着要与众不同一点,比如,特立独行,比如,一点点愤青,比如,在所有人都把女神奉为信仰的时候,我却要骄傲地说其实屌丝更接地气,屌丝才是生活中的最常态。后来发现很少有人懂自己的想法。她们总会嗯嗯,然后恩?与众不同的想法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让一次次尝试无疾而终时,怀疑,叹息,我其实跟别人一样,只是在自己的想象中不同而已。

听过一句很励志的话:你要十分的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但其实还有一种存在叫做有心栽花花不开。其实你远比屌丝看起来要内心丰富但是没办法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结果拿出来的时候你的任何作为都可以被轻易的概括为方法不对。坦然面对,呵呵才是万能通关语。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成为你的死穴那真的就该欲哭无泪了。

传播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容器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像是封闭的容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也仅限于容易外的碰撞而达不到内心的真正交流。类似于这个现象,在现实中我们确实拥有很多的无效社交即泛泛之交,表面上打招呼热情亲切,其实关系也仅限于打招呼发短信而已,但是与这一现象相反的确是我们也更愿意把内心的想法说法这些所谓的五分熟的朋友来听,面对周围亲近的人往往闭口不谈,陌生反而不陌生,亲近却又保持着距离,谁又不在孤独着。

但即便如此你也要相信在天涯海角一定会有个人懂你,他把经历融入细腻的笔端,字里行间看不懂的是你没有经历过的生活读懂的却是跟你一样内心的富饶。这样的人一直都存在着,在某部落满灰尘的经典里,在某张破旧磨损的CD里,或者在你轻点回车准备发送的时候,那个人做好评论的准备。你们的相遇,在纸上,你们的孤独,虽败犹荣。

(原创作者:阿sue)


癫痫病大发作如何正确抢救
甘肃治疗癫痫的专科医院